豆豆是去年跟我一同帶領這屆畢業生度過他們的高三生活的飛躍工讀生。
他去當兵了,但他真的跟09畢契很要好,以下是他寫給這群學生的話。
------
《得獎與肯定-這世界所說之巔峰》~給09畢契
得過獎的人,應該可以了解以下我所說的。沒得過獎卻曾渴望得獎的人,將會更明白我所要說的。
今天如果一部電影,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導演會很高興地成為在鎂光燈捕捉的焦點,並站在香檳塔前舉杯慶祝,謝謝大家的鼓勵;但如果這部片入選了「年度十大爛片」(歐美有很多這種排行),導演或許會謝絕所有媒體的採訪,打從心底不認同這獎項給的「肯定」。
一個人得「好」的獎,會說:「謝謝肯定!」
一個人得「壞」的獎,便沉默不語,謝絕採訪。
獲得「壞」的獎,導演或許會以否定壞的獎的方式,表明他的付出他自己知道、自有評價,這壞的獎沒有資格來評價他。但為什麼我們要把得「好」的獎看成對我的自己的心思、血汗、勞力、付出的肯定呢?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每年產生一位,由1901年至今至少近百位。哪些人我們說的出他們的名字?哪些作品我們閱讀過並印象深刻?以高行鍵來說,2000年,他似乎成了全球華人的驕傲,知道他的人很多,但對於他的作品《靈山》、《一個人的聖經》……又有多少人閱讀過?
但又有多少沒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們的作品家喻戶曉,足以稱為跨時代的文壇巨人,有如托爾斯泰、契訶夫……(俄國作家在過去的時代被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歐洲刻意遺忘)
話說白了,「獎」並不能肯定,它也沒有資格主動去「肯定」一個人所付出的心血,只有當事者自己了解所付出的程度,並且有資格去省察自己,評斷自己所處的高度,給予自己適當肯定或否定的評價。
如果說獲得奧斯卡有如登上今日美國影壇的巔峰,獲諾貝爾獎文學獎有如登上今日文學界的巔峰。那今日,你我心目中的巔峰是什麼呢?而這些你我所期待登上的顛峰真的有成為巔峰的資格嗎?這是我們要去問的問題,即使是奧斯卡或是諾貝爾獎。或許我們可以用另一種眼光,與這世界不一樣的方式看待所謂的巔峰。不以世界以為的巔峰為巔峰,而是反過來去檢視,所謂的巔峰,是否真的有資格成為巔峰。
從小,我們不經思考、不擇手段地爭先恐後地(抄襲黃舒駿*),朝向世界所說的那顛峰奔跑。那巔峰是高分、名校、熱門科系……我們的眼光「定睛」地那樣專注,遠遠超過我們定睛在神身上的專注程度。以致於,只看見巔峰,一心以為登上了巔峰,生命就得到了意義,價值就受到肯定,卻看不見那巔峰不能成為我們的肯定,也看不見跑向顛峰的我們姿態多麼滑稽、醜陋、可憐、可笑,更看不見愛我們的主耶穌。
當我們一心以為登上巔峰人生就得到了肯定,殊不知那巔峰確確實實沒有資格來肯定我們,而是我們要去「認可」它。如此一來,我們不再是被動的被肯定者,而是主動的認可者,或說是建立一個平起平坐互相認同的關係。
以大學為例,其實沒有所謂的巔峰。而是我們要學著去判斷,這學校、這科系裡面的教授,學識、涵養夠不夠,有專業知識但是否有教授專業知識使學生明白的能力,做的研究是為了錢還是有更有意義的目的……這些判斷好像要等真正上了大學以後才有可能去做,但其實不然,上網找找看,看想讀的學校、科系裡面的教授他們研究的方向、教學的態度、系上學生給的評價如何?或是看看教授的部落格,專業發表的論文內容如何(很多教授的論文內容是抄襲的、也有很多研究是叫學生做然後掛自己的名字上去的,所以內容程度不高)、發表的期刊文章登在哪些期刊上,探討了哪些議題……而不是只看這教授是不是留學回來的或在哪留學,更不是看他擔任過哪些職位或有哪些頭銜,這些基本上都沒多大意義,但學校官方網站上都以這些來騙人。
別傻傻地以為考上了,就登上了巔峰,獲得了肯定。而是要去查驗、認可,看看這一個地方有沒有資格成為教育我們四年甚至四年以上的地方。
誠實地面對自己,知道自己是誰,付出了有多少,要些什麼。而不是跟著這世界的聲音,或是不經思考的去攀登世界所宣稱的巔峰,更不要不假思索的流淚,只為了沒登上那並不值得我們認可的巔峰。
這樣,不管是預備考試、填志願、等放榜以至於到接受放榜的結果,我們可以不被這世界所說的巔峰所迷惑甚至摧毀。我們的價值與肯定,不是來自於登上巔峰,而是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有幾兩重,並且看見那帶領我們生命方向的主耶穌,祂並不以這世界標準來評價我們、肯定我們。
評價這世界所謂的巔峰,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的價值。
*抄襲黃舒駿的歌《椰林大道》參考網站http://www.youtube.com/watch?gl=HK&hl=zh-TW&v=5sVku8oj1U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